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生态红线,产业发展的警戒线——绍兴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的转型升级之路(上)

点击:998时间:2017-03-03 09:10:40 来源: 绍兴日报

产业迁移最低限度的保护
  在“生态红线”的负面清单里,“三高”企业是无法容忍的。
  在绍兴,印染、化工、医药这些支柱性产业的企业,长期以来都是“三高”企业的代表。根据市环保局相关人士的估算,三大产业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污染物,占到全市工业能耗和排污的80%以上。因此,绍兴的产业要走向“世界领先、绿色高端”,这些企业是绕不过的坎。
  形势在这几年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场前所未有的产业迁移正在发生,这也成为对生态红线最低限度的保护。
  在国家级生态县新昌,制药产业产值曾长期占到工业总产值的60%,但是2005年7月,新昌江大面积化工污染,将新昌几家主要原料药生产企业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痛定思痛,新昌一大批重污染项目关、转、迁、并,治理范围甚至覆盖到电镀、印染、机械、轴承等所有产业。2008年以来,该县累计关停新昌江两岸企业和项目超过40个,2010年以来每年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0多家。
  2014年,“浙江医药”将主要产能从新昌搬到绍兴滨海新城。其后,投资78亿元、规划总用地1280亩的大型制药生产基地——“昌海生物”问世,它成立了全省首个环境保护类院士工作站并成为昌海生物-德国杜尔环保工程示范基地。作为绿色企业标杆,它彻底颠覆人们对医药化工行业的认识。新昌另一家制药巨头“新和成”,产业外移到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新和成新材料产业园,这被视为“新和成”向新材料领域进军的关键一步。
  数据显示,曾经的“众矢之的”医药化工业,在新昌工业总产值中占比已经从2005年的60%降到现在的20%左右,留下来的企业也“嬗变”为生物医药企业。
  更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在柯桥和上虞等地上演。
  去年,绍兴启动史上最严厉的印染化工行业整治提升。拥有印染企业达200多家的柯桥,一举砍掉了三分之一的产能,今年底之前,所有分散在该区各地的印染企业,或者关停或者整体搬迁到滨海工业区集聚,保留印染企业100家左右。上虞则对全区173家化工企业按照“三个一批”即关停淘汰一批、并购重组一批、集聚提升一批,实施整治提升行动,力争2020年底实现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化工企业搬迁入园,园区内化工企业总量控制在90家以内。
  1年下来,全市累计停产整治印染企业107家、化工企业102家,分别占企业总数的31.8%和34.1%。这一次大规模的搬迁整治,淘汰了大量“三高”企业,极大地减轻了绍兴环境承受的压力。据统计,去年一年,全市规模以上印染企业产量同比下降2.8%,废水排放量同比下降13.2%。化工行业整治带来的生态效益是:淘汰落后产能19.8万吨,削减废水排放32.6万吨,削减用能4.9万吨标准煤,腾退土地1365亩。
  最近,新华社报道,浙江划定超过700个“红线区”筑牢生态保护“高压线”。其实,绍兴划定“红线区”时间更早,在2015年10月,《绍兴市环境功能区划》已经出台,这一文件将绍兴全境划分为六大环境功能区。其中,自然生态红线区69个,占全市总面积的17.14%。
  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六大环境功能区都列出了负面清单。在“红线区”,一切工业项目都在禁止之列。而在最宽松的环境重点准入区,它的负面清单也明确:凡属国家、省、市、县落后产能的限制类、淘汰类项目,一律不得准入,现存企业应限期整改或关停。
  这样一个个具体而详细的负面清单,实际上在背后无形引导着绍兴的产业变迁。为了避开这条不可触碰的红线,绍兴的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三高”)企业正在一步步迁移、转型、提升、蜕变,向“绿色高端、世界领先”迈进,这种趋势也激发了绍兴整个产业结构更趋优化。
  升级蜕变让生态彻底减负
  “要让生态环境所受的污染负担不再反弹,从而实现彻底减负,需要产业主体自我约束,主动减少排放。”在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看来,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企业必须依托技术革新和产业转型来“自我救赎”,往高端进军。
  在“绿色高端”和“生态红线”战略引领下,印染、医药、化工等昔日的“三高”行业无不进行着脱胎换骨式的升级蜕变,这些产业展现出的与传统模式迥异的变化,让我们倍感欣喜。
  今年年初,浙江乐高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上市,成为绍兴印染业破天荒的大事件。
  自2015年投产以来,“乐高”一直保持高效的生产状态:投产首年即实现产值1.5亿元,2016年预计达2.5亿元,增长60%左右。日前,又投入2000多万元,即将引进瑞士贝宁格无水印染成套设备,向“无水印染”进军,打造绿色印染。
  相同的场景,我们在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也能看到。浙江美诺华药物化学有限公司准备投入4.5亿元巨资,分四期治理废气,企业从德国引进环保设备,加强源头治理。浙江博腾药业有限公司在生产工艺上引进了美国全自动控制的蓄热式焚烧RTO系统,投料、出料系统全部密闭,车间没有一丝废气。
  “集聚是第一步,迈向高端才是最终目的。”上虞化工行业整治提升办负责人告诉记者,5年后,这里至少要“跳”出3家全球行业龙头企业,10家国内行业龙头企业,50家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实现化工行业整体跃升。  
  强化生态约束,让曾经饱受医药企业污染的新昌也起死回生。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花3亿元建起研发总部,致力环保。如今,“新和成”是深市中小板毛利率最高的企业。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污水日排放量从3500吨减到500吨,产能却扩大了20倍。企业花重金从世界各地聘请制药界一流的技术人员来改造工艺,让原料到成品的转化率接近100%。因为坚持在“生态红线”外发展,在过去的10多年间,新昌完成两次惊人跨越,先后实现了从欠发达山区县到全国百强县、从全省重点污染县到国家级生态县的华丽转身。
  相比于“绿色发展”理念给企业指明了未来的方向,“生态红线”的划定,则给绍兴产业的发展标明了“雷区”,它既是企业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也是绿色发展的“警戒线”。不管是亟待转型的企业还是全新创立的企业,只有绕过这些“雷区”,才能进入发展的平坦大道。
  去年3月,位于袍江的浙江乐祥铝业有限公司因排放口发现大量废水排入河道,受到了停产的处罚,公司还被市环保局要求支付环境损害赔偿金68.8万元。强有力的行政处罚和巨额赔偿金,让公司负责人深切地感受到“生态红线”的威力。
  上虞一生化学有限公司是一家年销售助剂超1亿元的化工企业,由于环保方面存在“跑、冒、漏、滴”等问题,群众意见很大,被列入重点整治对象。后来,企业决定永久性关停。如今,公司利用10多亩厂房,建起了集购物、餐饮、娱乐等于一体的大型商贸项目,获得了新生。
  “生态红线的意义,就在于它以明令禁止的负面清单形式,对企业的行为作出了指引,最终引导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成为环境友好型的有机单位,而不至于走上破坏性的歪路。”市环保局副局长胡剑说,今年中央出台《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更是将生态红线战略提到了全新的高度。“以后生态方面对企业的行为规范要求,一定会越来越严格。”
  事实上,就在中央的《意见》出台之前不久,绍兴也出台了《绍兴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规划》。这一规划首先便提出了“严格红线管理”的理念,规划明确:“严格执行和深化环评制度,从空间准入、总量准入、项目准入三方面入手,加强环境准入管理。遵循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落实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根据资源环境要素和环境功能空间分布规律,建立健全分区管控的环保目标和政策体系,促进区域生产力布局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规划还提出了一个目标: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控体系,依据生态保护红线空间特征,合理布局360度GPS监控设备,搭建生态保护红线动态监管平台,以地理信息系统三维立体地图仿真技术为基础,从不同角度不同高度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地形、地貌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建立生态保护红线数据库。这意味着,今后抱着侥幸心理企图越过生态红线的企业,将寸步难行。
  “红线思维”正从另一个角度一步步将绍兴的产业导向绿色发展的道路。
  市经信委提供的资料显示,今年,绍兴将淘汰300家企业的落后产能,整治提升“低小散”块状企业(作坊)2000家以上,要求单位GDP能耗下降4%。围绕这一目标,绍兴今年预计会出台加快推进绿色制造的政策文件,积极创建一批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着力构建绿色制造示范体系。
  围绕着“生态红线”,市经信委在部门规划中也提出,要着力优化要素配置,严格落实能源“双控”制度,全面推行用能总量指标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建立用能交易平台,实行核定配额使用、新增量有偿申购、超限额差别收费制度,逐步建立完善用能配置、交易、价格联动机制,争取用能交易取得新突破。
  “生态红线战略已经全面实施,绍兴产业的变化成为了晴雨表。”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绍兴市机器换人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微德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575-88054092  传真:0575-88054092

ICP备案序号:浙ICP备12036542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