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开发区 (工业园区)改造提升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点击:951时间:2017-09-11 09:19:18 来源: 绍兴市人民政府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

  现将《绍兴市开发区(工业园区)改造提升试点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绍兴市人民政府

  2017年8月24日

  
 

绍兴市开发区(工业园区)改造

提升试点实施方案

 

  开发区(工业园区)是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创新跃升的主平台、主阵地和主战场,推动开发区(工业园区)改造提升,对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打造经济转型升级标杆、全面实现“两个高水平”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扎实开展绍兴市开发区(工业园区)改造提升省级试点工作,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按照“四个强省”的工作导向和打造“六个浙江”的目标要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为总引擎,坚决打破坛坛罐罐,加快空间布局优化,加速业态调整创新,推进生产力重新布局,全力打好“退散进园”、“退污进绿”、“退劣进优”、“退低进高”等“四退四进”攻坚战,高水平打造产业集群成型、创新要素集聚、体制机制灵活、品质生活共享的主体功能区,推动乡镇经济、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都市区经济转型跃升,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再造绍兴经济发展新优势,为全省开发区(工业园区)改造提升提供“绍兴样板”,为浙江实现“两个高水平”谱写绍兴新篇章。

  (二)主要目标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改造、高水平管理、高质量发展”的原则,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对开发区(工业园区)实施改造提升,促进开发区(工业园区)功能创新和面貌更新。经过三年的努力,把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体制创新的先行区、转型升级的引领区、招商引资的主战区、创业创新的集聚区和营商环境的示范区。全市开发区(工业园区)要以推进现代化为统领,实现五大发展目标:

  ——布局合理化。通过开发区(工业园区)整体区域规划调整和生产力重新布局,到2020年,全市现有13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整合为6个。到2018年,省级以上开发区以外的工业园区数量整合至60个以内;2020年,整合到30个以内。到2020年,年产值超千亿元的开发区(工业园区)达到5个以上,超百亿元20个以上;新增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2个。


指  标

2016年

全市实绩

2020年

目标

  省级以上开发区(功能区)数量(个)

13

6

  工业园区数量(个)

281

30

  年产值超千亿元开发区(个)

1

5

  年产值超百亿元开发区(工业园区)(个)

12

20

  新增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数量(个)

-

2


  注:“工业园区数量”是指省级以上开发区以外的工业园区数量。

  ——发展集聚化。采用“一区多园、集点成块”的运作模式,推动开发区(工业园区)整合提升、企业入园集聚。到2018年底,除热电企业外,全市所有涉污行业企业全部完成改造入园。到2020年,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4万亿元;工业企业入园率达到80%,其中规上工业企业入园率达到90%;园内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达到90%以上。


指标

2016年

全市实绩

2020年

目标

  开发区(工业园区)全部工业总产值(亿元)

9468.5

14000

  工业企业入园率(%)

44.9

80

  规上工业企业入园率(%)

81.4

90

  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业企业产值占全市的比重(%)

78.6

90


  ——产业特色化。主导产业培育取得阶段性成效,每个开发区(工业园区)重点培育形成2-3个细分主导产业,鼓励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特色园区,打造领跑产业链;到2020年,开发区(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园区工业比重达到8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0%,培育认定“隐形冠军”企业300家,构建形成分工明确、特色鲜明、专新高精的产业发展格局。


指  标

2016年

全省指标

2016年

全市实绩

2020年

目标

  开发区(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园区工业比重(%)

-

79.8

85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

22.9

32.8

40

  培育认定“隐形冠军”企业数量(家)

-

-

300


  ——企业高新化。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5%,R&D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2%,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00家以上,省级以上开发区实现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全覆盖;新引进培育各类海外高层次人才400名以上,其中引进和入选国家、省“千人计划”人才150名以上;每年实到外资达到12亿美元,引进总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5个以上、10亿元以上项目20个以上。


指  标

2016年

全省指标

2016年

全市实绩

2020年

目标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

40.1

28.7

45

  R&D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1.43

1.21

2

  省级以上开发区内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个)

-

-

全覆盖

  开发区(工业园区)累计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2595

163

500

  累计新引进落户海外高层次人才数(人)

-

354

400

  累计新引进培育国家、省“千人计划”人才数(人)

-

124

150

  开发区每年实到外资(亿美元)

175.8

5.8

12


  注:2016年全省指标为全省面上数据。

  ——园区绿色化。到2018年,全面完成开发区(工业园区)涉污企业整治改造工作;到2020年,所有开发区(工业园区)完成循环化改造,涉污企业全面推行清洁化生产;规上工业亩均产出达到1000万元、亩均税收达到30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废水排放量年均下降5%,构建形成以绿色园区、绿色企业、绿色集成项目为支撑的绿色制造体系。


指  标

2016年

全省指标

2016年

全市实绩

2020年

目标

  规上工业企业亩均产出(万元)

504.1

668

1000

  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万元)

16.9

17.8

30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率(%)

3.7

6.5(规上工业)

5

  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年均下降率(%)

-

9.2

5


  注:2016年全省指标为全省面上数据

  二、空间布局

  (一)省级以上开发区

  按照“整合优化、抱团升级、协同发展”的原则,对现有13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实行布局调整和功能整合,着力打造宜产宜居的生态开发区。到2020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整合为6个。

  整合绍兴滨海新城和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其打造成为绍兴构筑海洋经济发展带、对接杭州湾产业带和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的重点区域。

  推进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级高新区的政策、品牌等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更好引领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将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柯桥区滨海工业区整合为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上虞经济开发区整合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诸暨经济开发区、诸暨珍珠产业园区、诸暨现代环保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整合为诸暨经济开发区,支持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创造条件将嵊州经济开发区和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新昌工业园区整合为嵊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暂名),支持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或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推动嵊新协同发展。

  (二)工业园区

  按照“聚、退、转、改”的要求,对位于省级以上开发区以外的工业园区进行重新规划布局,着力打造绿色生态的产业功能区。

  整合集聚一批:鼓励具有一定产业优势和发展空间的工业园区,吸纳地域相邻、业态相近的工业小区,创新运营管理模式,整合科技、人才、标准、品牌、资金、政策、服务等高端要素,实现功能互补、资源共享,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清理退出一批:对占地小、企业少、产出低的“低小散”工业园区,予以清理撤销;对环保、安全等整改无望或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依法予以关闭退出。涉污企业全部依法关停退出或搬迁改造入园;对位于生态功能保护区内的达标企业,实行换地腾挪发展。

  整体转型一批:对位于中心城区、工业比重较低的工业园区,推动向城市综合功能区或现代服务业园区转型;对存在一定规模生产加工租赁的工业园区,引导其发展仓储物流、科创孵化、创意设计、外贸合作等非生产加工型园区,实现功能转换、转型发展。

  改造提升一批:对具有一定产业基础、面积适当、四至清晰、业态相融的工业园区,通过分类整治、要素倒逼、创新驱动、动能转换等途径,实现就地改造提升,积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引领产业创新跃升。

  通过实施“四个一批”,全市13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内不再保留工业园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内不再保留工业园区。到2018年,全市工业园区整合到60个;到2020年,全市工业园区整合到30个。

  三、重点任务

  (一)严格对标整治

  1.实行标准管控。按照“绿色高端、世界领先”的目标,分类制定开发区改造提升标准和工业园区整治提升标准,明确建设规划、行业整治、项目准入、安全环保、设施配套、环境面貌等标准要求,严格对标整治和规范提升,坚决淘汰低效低端的落后产能,着力解决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不科学、建设程序不规范、产业发展不高端、配套设施不齐全、入园把关不严格、运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强化行业标准管控,在印染、黄酒、珍珠等重点传统产业,以及上虞风机、新昌轴承、嵊州厨具等地方特色产业领域推动制订团体标准,以标准引领园区整治提升。

  2.实施分类整治。以散落在各个镇(街)、村(社区)的工业小区为重点,全面清理整顿各类工业园区,综合考虑产业特色、市场配套、安全环保等因素,实施“一园一策”,打破园区界限,实行分类整治。对存在环保、安全等突出问题的工业园区进行停产整治,对整改无望或整改后仍不达标的,坚决依法予以关闭退出。在划定环保红线、安全底线的基础上,按照“面积适当、四至清晰、配套完善、建筑合法、用能清洁”的原则,设立绿色产业园区,重拳整治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实现循环化、绿色化、标准化发展。按照“地域相邻、业态相近、产业无污染、产品中高端”的原则,整合建设新兴产业园区,推动高新化、智能化、品牌化发展。

  3.引导入园集聚。积极引导园外达标企业选择符合自身产业发展特色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入园集聚提升发展。支持园内企业兼并重组园内外企业,整合资源优势,推动培强育优。按照“规模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利用符合条件的城镇低效用地、旧厂区和旧厂房等闲置用地,扎实推进小微企业园建设,引导小微企业集聚集约发展。制订实施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目录和投资负面清单,企业搬迁入园必须符合产业发展导向和规划要求,坚决杜绝存在落后产能企业和“四无”企业入园。

  4.强化倒逼牵引。坚持“亩产论英雄”理念,深化完善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导向的企业综合效益分类评价制度,全面落实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倒逼推动开发区(工业园区)整治提升。强化正向牵引和反向倒逼机制,实施“亩产效益”领跑者计划,对排名靠前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和企业,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低小散”块状行业整治提升,对评价结果为最后一档的企业,依法依规加大资源要素差别化政策倒逼和整治淘汰力度。

  5.推进生态示范。全面推进开发区(工业园区)循环化、生态化改造,深化柯桥滨海工业区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诸暨经济开发区和袍江经济开发区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积极推进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加大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推行企业清洁化生产,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严格项目准入门槛,强势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和高耗能、重污染企业,引导开发区(工业园区)升级成为绿色园区。

  (二)优化产业结构

  6.培育未来产业。围绕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特色和功能定位,大力推进纺织、化工、金属加工、黄酒、珍珠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着力培育发展高端装备、现代医药、新材料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瞄准科技创新前沿,超前引进培育大数据、人工智能、创意设计、增材制造、清洁能源等一批引领绍兴未来的前瞻性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数字经济、智慧经济、分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以“军转民”和“民参军”为突破口,积极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布局建设军民融合基地,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深入开展主导产业建链强链补链行动,每个开发区(工业园区)明确2-3个主导产业,着力打造若干个在全国市场占有率高、技术水平领先的领跑产业链,构建形成分工明确、特色鲜明、专新高精的错位发展格局。

  7.建设特色园区。以园区集聚提质为重点,加快推动区域  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推进柯桥纺织印染、诸暨袜业、嵊州纺织等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坚持以特色小镇的理念改造提升开发区(工业园区),着力培育一批成长型企业园、科技型小微企业园、配套产业园、绿色产业园、中外合作园和双创园,努力把开发区(工业园区)打造成为产业特、带动强、生态美、服务优的发展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特色小镇,大力推进黄酒小镇、袜艺小镇、智能装备小镇、万丰航空小镇、蓝印时尚小镇、领尚小镇、e游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着力打造一批集产业、旅游、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发展平台。

  8.促进业态融合。加快推动先进技术、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信息技术与现有产业的嫁接融合,跑出发展加速度。大力发展文化创意设计,依托绍兴纺织工业创意设计基地、洋泾湖工业设计小镇等平台,谋划打造一批工业设计集聚区。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投融资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融入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加快推进产融结合,加速推动企业资产证券化,支持开发区打造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物流、保税物流、智慧仓储等现代物流,构建综合交通枢纽,为开发区(工业园区)改造提升提供便捷高效的物流快车道。

  (三)加快动能转换

  9.强化创新引领。以“5+4”重点产业(纺织、化工、金属加工、黄酒、珍珠5个传统产业,高端装备、现代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4个新兴产业)为突破口,扎实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形成由政府、平台运营商、高校院所、中介组织、融资机构参与的“五位一体”创新服务体系,为园内企业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加快推进“绍兴科创大走廊”建设,打造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品展示、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创新大平台。深入实施“四创两化”补齐科技创新短板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中科院、中纺院、国防科技大学等知名院校参与开发区(工业园区)科技创新生态圈建设,加快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及科研、设计、检测等实体研发(设计)机构集聚,全面启动袍江科技园和滨海新城科创园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建立“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双倍增”计划,着力构建“全员全域全程全行业”的区域创新体系。

  10.加快引才引智。打好人才精准招引战,全面推行以海外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区域专项引才引智制度,深入实施绍兴“海外英才计划”、院士智能集聚工程和“技能绍兴”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千人计划”绍兴产业园和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孵化中心建设,举办“名士之乡”人才峰会,用足用好“人才新政”,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园区。以开发区(工业园区)为主阵地,常态化、靶向式开展人才对接活动,鼓励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方式延揽国际化人才,搭建完善“一站式”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每个省级以上开发区都要建立1家以上海外引才工作站,每月开展1次以上人才对接活动,每年招引省级以上“千人计划”人才2名以上,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11.推进智能制造。聚焦工业4.O和中国制造2025,推进“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积极培育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国家信息经济示范试点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工业园区)搭建行业大数据平台,开展智能制造园区试点,实施万家企业“上云”计划和工业机器人应用倍增计划,大力推广“机联网”、“智慧工厂”等智能化制造模式,协同推进数字化工厂、工业大数据应用、个性化定制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用数字经济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12.提升企业品质。深化上市公司引领产业发展省级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在资本运作、全球布局、跨国并购、品牌辐射、精益管理上的示范引领作用,以上市企业为引擎,打造一批领航型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开发区(工业园区)创新发展。大力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工作,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点培育一批“隐形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企业规范化、现代化、国际化。推进“标准化+”,强化标准品牌引领,加快区域产品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工作,加强关键技术标准研制,以标准创新、品牌创新引领园区发展。

  (四)扩大对外开放

  13.实施精准招商。全力打好精准招商攻坚战,深化完善招商工作机制体制,充分发挥市招商投资促进中心牵头协调作用,建强专业招商机构,完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信息报告制度和协调会审机制,针对性建立招商网络渠道,通过产业链招商、龙头企业招商、以商引商、招才引智等方式,实施精准招商。允许省级以上开发区结合产业发展方向,在政策允许和权限范围内制定相应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创新招商合作方式,鼓励开发区(工业园区)采用整体开发建设、中介招商、委托招商、飞地经济、PPP模式等,实现合作共建。

  14.加快开放合作。以“一带一路”统领新一轮对外开放,对接省“一带一路”五大国际枢纽,积极参与“义甬舟”大通道建设,支持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境外产业合作园,打造外向型产业集群。主动融入“大湾区”建设,统筹推动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新城、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柯桥滨海工业区积极对接环杭州湾产业带,参与“大湾区”全产业链分工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向“大湾区”集群经济发展。加强与国际产业资本合作,加快推进中丹生态产业园、中捷产业园等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打造一批外资来源集中、主体功能突出、产业绿色高端的国际产业园区。推动外贸优进优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产业集群内通过股份化和资本化等方式构建产业联盟和产业综合体,推动出口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

  (五)深化改革创新

  15.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开发区(工业园区)与所在行政区域的管理关系,开发区(工业园区)履行同级政府的经济管理和开发建设职权,做到充分授权、权责一致;对授权下放不便的,实行“授章用章、见章盖章”制度,基本做到“区内事、区内结”。对需要由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逐级转报的审批事项,取消预审环节,由开发区管委会直接向审批部门转报。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整合归并内设机构,实行大部门制扁平化管理。对社会公共服务领域试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探索由乡镇(街道)承担社会公共管理服务职能,减少派驻部门,聚焦开发建设。

  16.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主动对接和复制推广先行先试的自贸区改革经验,推行园区项目集中评价事前审批制度和 “区域评价+准入标准”制度,对由市及市以下审批部门审批的企业投资项目,由企业单独申报调整为以开发区(工业园区)为单位进行整体申报或转报。以省级以上开发区为重点,全面推进区域能评改革,制定出台区域能评项目负面清单,加快推进用能权市场化配置改革,提高审批效率。倡导“互联网+审批”模式,深化完善开发区“一站式”服务体系,相关管理部门全部进入开发区“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在关务、检务、商务、税务等方面实行全程服务,着力打破信息孤岛,加快实现“高效跑一次”、“就近跑一次”和“可以不用跑”,打造“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开发区样本。

  17.推动运营模式创新。积极推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实行管理机构与开发运营企业分离。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探索多元化的园区运营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开发运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融资。鼓励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进行开发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合作办园模式,鼓励开发区(工业园区)联合民间资本、国外产业资本合作共建特色园区。进一步理顺区域合作共建开发区的管理、投入、分配机制,促进双方互利共赢。

  (六)精准管理服务

  18.推进产城融合。优化调整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平衡产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公共服务用地需求,高标准编制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建设规划,打造生态引领、宜产宜居的主体功能区。综合考虑园区定位、产业特色等因素,加强开发区(工业园区)整体规划设计,明确功能布局、建设规模、建筑风格、配套设施等内容,提高园区整体协调性。加快园区基础设施规划配套,统筹推进园内道路、电力、通讯、给排水、污水管网、废气收集、消防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推进实施“互联网+园区”行动,加快通信设施覆盖,着力打造一批智慧园区。

  19.落实长效监管。整合后设立的工业园区要建立园区管委会,负责园区的日常管理。探索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管理模式,推动建立产权清晰、职责明确、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运营机构,切实担负管理职责,履行主体责任。依法加强对入园企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品质量、节能降耗、证照管理、违法建设、环境卫生等监管,全面推进开发区(工业园区)环境面貌专项整治和“四边三化”行动,确保问题底数摸清、治理措施到位、整体环境改善。

  20.搭建服务平台。对照开发区(工业园区)功能定位和发展需求,加快集聚建设一批创业指导、技术服务、教育培训、仓储物流、政策咨询、质量管理、审批代理、银企对接等专业化公共服务机构,为园内企业提供系统性服务。加强特色化园区文化建设,积极打造和谐发展示范园区。

  四、保障措施

  2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绍兴市开发区(工业园区)改造提升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与市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负责统筹推进全市开发区(工业园区)改造提升工作。各区、县(市)要落实属地主体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全力抓好推进落实。

  22.加大政策支持。设立开发区(工业园区)改造提升专项基金,作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专项基金的子基金,重点加大对园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集聚升级、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制造项目等政策支持;各类并购重组基金、科技创新基金优先保障开发区(工业园区)改造提升企业、项目;市、县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的担保业务重点向入园集聚提升的小微企业倾斜。强化入园集聚用地保障,每年下达开发区(工业园区)改造提升专项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加快推进腾退土地“二次开发”,实现“优二”、“进三”发展。

  23.严格督查考核。制订开发区(工业园区)改造提升重点工作清单和综合考评办法,建立部门会商和数据统计制度,对工作推进情况实行月度跟踪、季度督查、年度考核和定期排名通报,强化考核导向和激励作用。强化监督问责,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进展缓慢、推进不力的,进行问责追责。综合运用“亩产效益”评价结果,健全动态管理和倒逼退出机制,形成有进有出、争先进位的良好氛围。

  附件:绍兴市开发区(工业园区)改造提升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件

绍兴市开发区(工业园区)

改造提升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马卫光

  副组长:徐国龙

  成  员:何坚刚  市政府

      朱晓董  市委组织部

      何俊杰  市委宣传部

      金  辉  市发改委

      黄  坚  市经信委

      朱润晔  市科技局

      吕  丙  市财政(地税)局

      黄奇凡  市人力社保局

      陈伟军  市国土局

      张永明  市环保局

      袁  建  市建设局

      应良波  市规划局

      黄旭荣  市商务局

      陈泉标  市文广局

      毛红卫  市安监局

      王兴贤  市统计局

      韩彬翔  市旅委

      王永明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何  建  市质监局

      徐建璋  市综合执法局

      闾小锋  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王水君  绍兴滨海新城管委会

      陈皆烨  市行政服务中心

      张国伟  市国税局

      余月其  绍兴检验检疫局

      乐培宏  绍兴海关

      夏九英  市金融办

      周晓东  市招商投资促进中心

      陈晋祥  人行绍兴市中心支行

      戴聚康  绍兴银监分局

      傅松良  消防绍兴市支队

      金晓明  越城区政府

      赵如浪  柯桥区政府

      张壮雄  上虞区政府

      王芬祥  诸暨市政府

      徐建役  嵊州市政府

      李  宁  新昌县政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与市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黄坚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实行实体化运作,负责指导、协调、督查推进全市开发区(工业园区)改造提升工作。

  以上成员如有变动,由所在单位接任领导自然更替。


绍兴市机器换人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微德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575-88054092  传真:0575-88054092

ICP备案序号:浙ICP备12036542号 -1